时常有朋友同事请我为其诊脉,伸出手来问:“摸哪个?”影视剧里也常见医生为病人搭脉,将手指搭在病人手腕的正中间甚至是尺侧(小手指一侧),这些都是对中医脉诊缺乏基本了解的现象。
脉诊是中医四诊(望、闻、问、切)之一,属切诊,俗称把脉、摸脉、搭脉。切诊虽居四诊之末,但它最具中医特色,神秘色彩也相对更浓,因此大家对脉诊的疑惑和误解也相对更多。今天我们用尽可能浅显的语言谈几个有关脉诊的常识性问题,希望对大家了解脉诊有所帮助。
一把脉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?
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,位置不对是摸不着脉的!下指时,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,即“关”位,称为中指定关,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,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,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,“寸关尺”定好了,就能摸到脉了。
二为什么把脉要把两只手?
那是因为左右手的“寸关尺”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,左手“寸关尺”代表“心肝肾”,右手的“寸关尺”代表“肺脾肾(命门)”,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。
三听说中医将脉分为二、三十种,这哪儿分得清啊?
中医的确用很形象的描述把脉细分了很多种,医生给病人看病时,每个病人情况千差万别,需要将脉象与临床症状、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,辨证论治,“一人一病,一证一方”,进行个性化治疗,才能实现效如桴鼓。初学者或普通人可以先从基本脉象入手了解,即浮沉、虚实、迟数、大小。
浮沉
1.如何区分浮沉?
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,只稍稍用力,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,这就叫浮。要是一直摸不着,不断加力,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,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,这就叫沉。如果不用力摸不着,稍加点力往里按,但又不至于按到底,这个就叫不沉不浮,也称为中。
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,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,而关、尺部远没那么明显,这也叫浮;如此类推,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,也叫沉;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,也叫中。
2.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?
外邪侵袭人体,先到肌表,人体正气就这里开展防御作战,气血津液都汇聚到这里,脉就表现浮象;当正气不敌外邪,邪向里挺进,正气往里退,战场就到了半表半里,脉就表现中象;若邪气再胜再往里进,正气就全退到里面,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,脉就表现沉象。简而言之,脉的浮沉体现的是邪气所到达的部位。
虚实(有力无力)
1.怎么体会有力无力?
“寸关尺”定位找到脉之后,不要按住不动,先在皮肤表面轻轻体会,再慢慢加力向下按,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,把手指再提回原处,反复做上几次,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。
按下去的时候,感觉脉很硬、很实、反弹力度很强,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。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,甚至稍一加力,脉就没有了,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。
2.有没有力代表什么?
有力,代表正气实,若邪气跟正气有一拼,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,正气还行,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。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,治疗上首先要补充、扶助正气,正气足了,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!
迟数(快慢)
1.脉跳多快算正常?
正常的成年人,脉的跳动频率为每分钟75次左右,老年人相对慢些,年轻人相对快些,婴儿更快。现代把脉可以以此为标准判断迟数,即快慢。
2.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?
脉快提示体内有热,脉慢提示体内有寒。对实证而言,根据“热则寒之,寒则热之”的治疗原则,脉快时多用寒凉的药物,脉慢时多用温热的药物;对于虚证而言,脉快多为阴虚,治疗当滋阴清热,脉慢多为阳虚,治疗当温阳驱寒。
大小(粗细)
1.怎么知道脉的粗细大小?
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、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,感知脉管的宽度,以此判断脉粗大还是细小。
2.粗细有什么不同意义?
张仲景说“阳明脉大”,阳明经多血多气,充沛的气血要往周身输送,不仅力量大,要求输送管道(血管)的空间也得大,否则就不能及时地往外送。那么,“细”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。
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,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,为什么呢?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。
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,气主要管输送,即推动,把血灌输到全身,所以它属阳,主动、主扩张;血属阴主滋养,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(液体),看得见摸得着;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,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,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。它们都强,脉就粗而有力;都衰,就细而无力;气衰血强,脉就细而有力;气强血衰,脉就粗而无力。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!
浮沉、力量、快慢、粗细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,也是脉诊最基本的功夫。脉理精微,在此难以给大家深入讲解,只能做粗浅的介绍,希望对大家认识脉诊有所裨益。